针对实验室微生物污染的清洗,需结合清洗剂类型、操作流程及消毒验证,以下为具体方法及要点:

一、微生物污染清洗的核心方法
1. 氧化性清洗剂法
适用场景:生物安全实验室、无菌操作台、细胞培养箱等高风险区域。
常用清洗剂:
过氧化氢(H₂O₂)溶液:3%-5%浓度,可杀灭细菌、病毒、真菌及孢子。
次氯酸钠(NaClO)溶液:0.1%-1%浓度(有效氯),需现用现配。
操作步骤:
预冲洗:用自来水去除表面大颗粒污染物。
喷洒/浸泡:将氧化性清洗剂均匀喷洒于器材表面,或浸泡10-30分钟。
擦拭:用无菌布或海绵擦拭重点区域(如接缝、管口)。
冲洗:用去离子水冲洗3-5次,确保无残留。
优势:广谱杀菌,分解后无有害残留。
注意:需佩戴防护装备(手套、护目镜),避免与有机物混合使用(可能产生有毒气体)。
2. 酶制剂清洗剂法
适用场景:移液管、培养皿、生物安全柜等含生物大分子(蛋白质、脂类)污染的器材。
常用清洗剂:含蛋白酶、脂肪酶的复合酶制剂(如Tergazyme Enzyme)。
操作步骤:
稀释:按1:50-1:200比例稀释酶制剂。
浸泡:将器材浸泡于酶溶液中15-60分钟(温度40-60℃可加速反应)。
刷洗:用软毛刷清理管口、螺纹等死角。
冲洗:用去离子水冲洗至无泡沫。
优势:温和去污,无腐蚀性,适用于精密仪器。
注意:酶活性受温度、pH影响,需按说明书控制条件。
3. 碱性清洗剂法
适用场景:玻璃器皿、不锈钢反应釜等耐碱器材的微生物污染清洗。
常用清洗剂:含氢氧化钠(NaOH)、硅酸钠的碱性表面活性剂(如Alconox LabClean)。
操作步骤:
稀释:按1:100比例稀释碱性清洗剂。
浸泡:将器材浸泡于碱性溶液中30-60分钟。
刷洗:用硬毛刷清理顽固污渍。
中和:用5%醋酸溶液中和残留碱液,再用去离子水冲洗。
优势:去污力强,可破坏微生物细胞膜。
注意:碱性溶液可能腐蚀塑料/橡胶,需避免接触。
4. 紫外线辅助清洗法
适用场景:实验室空气、实验台面、小型器材的表面消毒。
操作步骤:
清洗:先用清洗剂去除有机物污染。
照射:将器材置于紫外线灯(波长254nm)下30-60分钟。
通风:照射后开窗通风15分钟,减少臭氧残留。
优势:无化学残留,适用于空气和表面消毒。
注意:紫外线穿透力弱,需直接照射;避免人体暴露。
二、微生物污染清洗的标准化流程
预处理
去除大颗粒:用自来水冲洗或湿布擦拭。
分类:按材质(玻璃/塑料/金属)和污染类型(细菌/真菌)分组。
主清洗
选择清洗剂:根据材质和污染物类型选择氧化性、酶制剂或碱性清洗剂。
浸泡/喷洒:控制温度(酶制剂需40-60℃)、浓度和时间。
刷洗与擦拭
工具:使用无菌刷或无尘布,避免交叉污染。
重点区域:管口、接缝、刻度线等易残留部位。
冲洗与干燥
冲洗:用去离子水冲洗至电导率≤5μS/cm。
干燥:
空气吹扫:适用于管道系统。
倒置晾干:适用于玻璃器皿。
真空干燥:适用于精密光学器件。
消毒验证
方法:
菌落计数:取样培养,确认微生物数量≤10 CFU/cm²。
ATP生物荧光检测:快速检测表面清洁度。
记录:保存清洗日期、清洗剂类型、操作人员等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