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室玻璃仪器清洗操作规程(2025年修订版)

一、清洗前准备
1. 个人防护
穿戴实验服、耐化学腐蚀手套(EN 374-5:2025标准)
佩戴护目镜(防化学飞溅型)及防毒面具(处理挥发性物质时)
长发需束起,禁止佩戴首饰
2. 工具准备
清洗工具:专用毛刷(软毛/硬毛分类)、硅胶刮刀、超声波清洗机
辅助材料:去污粉(中性配方)、洗涤剂(分酸/碱/有机专用)
检测设备:电导率仪(精度±0.1μS/cm)、偏光应力仪
3. 场地要求
清洗区与干燥区物理隔离
通风系统换气次数≥15次/小时
地面防滑处理,设置应急冲洗装置
二、标准清洗流程
1. 预处理阶段
分类处理:
含重金属仪器:单独存放于防腐蚀容器
生物污染器具:浸泡于1%次氯酸钠溶液(30分钟)
精密光学仪器:覆盖防尘罩避免二次污染
2. 主清洗阶段
手工清洗:
顺序:内壁→外壁→瓶口→磨砂面
刷洗力度:玻璃仪器承受压力≤0.5N/cm²
冲洗标准:去离子水冲洗体积≥仪器容积5倍
机械清洗:
超声波清洗机参数:
频率:40kHz±1kHz
温度:50℃±2℃
时间:10-15分钟(根据污染程度调整)
喷淋清洗机参数:
压力:0.2-0.3MPa
流量:8-10L/min
喷嘴角度:45°斜向喷射
3. 冲洗与干燥
冲洗要求:
三级冲洗:自来水→去离子水→超纯水
最终冲洗电导率≤0.055μS/cm(25℃)
冲洗方式:
容量器具:倒置排水法
细口瓶:负压抽吸法
干燥方法:
三、特殊仪器清洗规范
1. 核磁共振样品管
清洗步骤:
丙酮超声清洗(10分钟)
正己烷冲洗(3次)
超纯水冲洗(5次)
氮气吹干(管口向下倾斜45°)
质量标准:
内壁粗糙度Ra<0.2nm(AFM检测)
透光率≥99.5%(550nm波长)
2. ICP炬管
金属元素残留<0.1ppb(ICP-MS检测)
表面清洁度达到ISO 8级
3. 生物安全柜玻璃
消毒程序:
75%乙醇擦拭(作用5分钟)
紫外线照射(30分钟,波长254nm)
孢子测试片验证(枯草芽孢杆菌ATCC 9372)
擦拭规范:
方向:单向直线运动(避免交叉污染)
压力:1.5-2.0N/cm²
频率:每次使用后立即消毒
四、质量控制标准
1. 物理检测
内应力测试:
使用偏光应力仪检测
合格标准:应力值≤40nm/cm
表面粗糙度:
原子力显微镜检测
合格标准:Ra<0.5nm(精密光学仪器)
2. 化学检测
元素分析:
ICP-OES检测金属残留
有机物检测:
TOC分析仪检测
合格标准:总有机碳<50ppb
3. 微生物检测:
培养条件:TSA培养基,35℃培养48小时
合格标准:菌落数<1CFU/100cm²
五、安全注意事项
1. 化学安全
酸碱中和操作:
必须使用防护屏隔离
中和反应容器容积≥最大反应体积的3倍
挥发性物质处理:
在通风橱内操作(面风速≥0.5m/s)
禁止使用明火加热
2. 机械安全
超声波清洗机:
禁止空载运行
清洗过程中禁止打开舱门
烘箱使用:
温度传感器定期校准(误差±1℃)
干燥易燃物品时需充氮保护
3. 应急处理
化学品溅入眼睛:
立即用应急洗眼器冲洗(≥15分钟)
保持眼睑张开
就医时携带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(MSDS)
玻璃割伤:
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
清水冲洗伤口
24小时内接种破伤风疫苗
六、记录与追溯
1. 清洗记录表
2. 电子追溯系统
必须集成RFID标签追踪
清洗参数自动上传至LIMS系统
生成符合GLP规范的电子报告
操作口诀:
预处理要分类,刷洗顺序不能乱
冲洗水量要充足,干燥方法选对版
特殊仪器专案处,质量检测严把关
安全防护记心间,记录追溯保平安"
如需针对特定仪器(如冷冻干燥瓶/激光窗片)或特殊污染物(如全氟化合物/放射性物质)的清洗方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