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故障且备用设备调配超时的情况下,跨科室协调是保障器械清洁度的关键措施。需从资源整合、流程标准化、质量监控三方面构建机制,确保清洁度符合院感规范。

一、协调前的资源评估与匹配
科室能力摸底:
应急队长需提前掌握各科室清洗消毒设备的配置情况(如型号、容量、消毒方式),建立《跨科室清洗资源清单》。
重点标注具备高风险器械处理能力的科室(如口腔科、内镜中心),优先协调其资源。
风险分级匹配:
根据故障影响范围,将待处理器械分为三级:
一级(高风险):手术器械、植入物、感染性器械(需优先协调);
二级(中风险):普通诊疗器械(可次优先协调);
三级(低风险):非接触患者器械(可延后处理)。
匹配时确保一级器械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科室处理。
二、协调中的标准化操作流程
人员资质审核:
跨科室操作人员需持有院感培训合格证,并熟悉目标科室设备的操作规范。
协调前由应急队长组织简短培训(10分钟),重点强调清洁度关键控制点(如清洗剂浓度、冲洗时间)。
流程标准化:
统一使用《跨科室器械处理记录单》,记录器械名称、数量、清洗参数、消毒方式及操作人员信息。
执行“三查三对”制度:
查器械完整性(处理前核对);
查清洗效果(处理中目视检查);
查消毒指标(处理后生物监测)。
专用工具与耗材:
协调科室提供专用清洗刷、酶洗液、润滑剂等耗材,避免交叉污染。
高风险器械使用一次性清洗架或专用容器,标记“跨科室处理”标识。
三、协调后的质量监控与追溯
院感科介入:
院感科派专人监督跨科室处理过程,重点检查:
清洗剂浓度是否达标(如含酶清洗液浓度≥1:200);
冲洗水流是否充足(压力≥0.3MPa);
消毒参数是否符合规范(如高温消毒温度≥134℃,时间≥4分钟)。
生物监测强化:
对跨科室处理的器械增加生物监测频次(从每周1次改为每批次1次),使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片进行验证。
监测结果未达标时,立即召回同批次器械并重新处理。
追溯系统完善:
通过医院信息系统(HIS)记录器械流转路径,实现从故障科室到协调科室的全流程追溯。
保存处理记录至少3年,供后续审计或调查使用。
四、应急场景下的特殊措施
简化流程(仅限紧急情况):
若常规流程无法满足时效要求,可临时采用“预清洗+集中消毒”模式:
故障科室完成器械预清洗(去除可见污物);
协调科室进行终末清洗和消毒;
双方签字确认处理结果。
外部支援补充:
若院内资源不足,联系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(CDC)进行紧急处理,需验证其资质(如ISO 13485认证)并签订临时协议。
示例流程:
手术室器械故障 → 协调内镜中心资源 → 人员资质审核 → 专用工具准备 → 标准化清洗消毒 → 院感科监督 → 生物监测 → 记录追溯
通过以上措施,可确保跨科室协调时清洁度符合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》(WS 310.2-2016)要求,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。